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美製造業回流 後續觀察

製造業一直是各先進國的核心
一個強而有利的製造業
可以保持工業 材料 技術上三方面的領先

美國這波延續幾年的製造業回流
意味著過去的生產成本與回國後的生產成本相去不遠

歐巴馬總統開放對南美與其他裔的移民政策
更是落實了這點,對已開發的大國而言,勞動人口=人口紅利
放開移民政策,國內低薪&不想做的工作,用外來移民來補足
這也是為何本地生產成本與東南亞生產成本相去不遠

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
美國扮演的角色是當時生產製造基地
也讓美國擁有安全與繁榮,成為經濟的避風港

對一個國家最重要資源其中之一是"能源"
近幾年美英開採油頁岩,並擁有相當龐大的戰略儲備
帶來的是油井區工作人口的需求,當地小鎮的榮景

付出的是生活環境破壞 水資源 土地的破壞
(開發油頁岩的化學藥劑)

反觀大陸因為大量的重工 石化產業造成的霾害
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可見一般

民心&環保與能源&資源相互間的平衡,如同蹺蹺板的兩端

2015年的國情咨文中,展示了美國對太陽能 風力等的應用率增加
工業技術的進步
這也反應美對能源開發掌握,有強烈的企圖

蘋果 谷歌都對太陽能的技術與開發,投入相當大的資金
並應用在伺服器的供應電力上

歷年的工業發展,機械化產業的發展
汽車業 製造 組裝,人力大幅度的下降
金融業 信用卡的流行,網路發達,各地分行數目減少
製造業 機械化發展,在製造流程中,用機械化來取代部分人工
達到大幅度降低人員的使用,正在發生

士農工商
農業因為機具化的發展,人口使用率下降最快

勞工 未來是否因機械化發展進而大量取代
如何安排人工的流向? 如何作為?

觀察未來各大國的政策與作為

可以預見的是機械化的應用&普及,將會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低報酬的時代來臨??

全球物價上漲,原物料上漲,各國房地產紛紛上漲
低報酬的時代將來臨

各類報導 言論也出現房地產上漲,物價上漲,將造成獲利空間的壓縮
導致獲利率下滑,這類言論出現

確實發生原物料 各國物價 房地產 走揚的趨勢
全球央行持續六年的低利率政策,是否延續?
或可以帶動經濟的全面起飛?
近幾年只聽到炒地 炒房言論大起,股市 債市的聲浪反而減少許多

當央行決定結束低利率政策,退了藥效
經濟市場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還是暫時變成一頭失控的野獸

以現況來分析,熱錢除了跑到房市造成房市的榮景
與各大建商的股利漂亮,尾牙大排場外
對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有提供助益,還是壓力(更多的房貸

當利率政策改變時,利率的上漲,造成房貸還款壓力的增加
所以是該怪當初不借錢買房,還是利率政策
(這個問題也意味著,粉難有確切的結果

對於越來越聰明的人們與投資者來說
逐漸清晰的頭腦與明朗的事實
看清其中的內幕,並做出最佳選擇的路途

投資者重視的新市場,其實中南美洲 東南亞都早已開始直追
已開發先進國家反而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這樣的狀態下,成本與報酬之間相互拉扯
人力成本將是關鍵的考量

低投資報酬率會來臨,其實不見得
反向思考一下,低報酬意味著人為主動操作的獲利降低
投信 各基金經理人的操作下,獲利仍降低

登場的各國貨幣戰,也加入參賽
讓國際金融市場更添變數,有波動就有操作與獲利的空間

低報酬絕不是一種未來
若有注意,在這環境之中,還是有獲利超越的例子
這樣的人就是下一個巴菲特嗎? or not

展現出實際的反而是作出自己,做自己
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短期投資成本與迷思

股市投資者相當多,大家都想要在最短時間內獲利,這樣的短期投資人同樣不少
短期投資持股的時間相當的短,可能只有幾個小時、幾天或是幾週就會交易
短期進出市場是否真的就那麼好賺!?

對短期進出市場的投資人來說,時間反而不是重點
而是持有的個股漲跌後,選擇繼續持有或是賣出
主要還是持有的時間相當的短暫,賺了錢就跑,會自我設定損失超過X%就斷尾求生

這樣的方式是否真的適合投資人?
或者你適合這樣的投資方式嗎? 你喜歡用這個方式來進行投資嗎?

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來看看
固定買入股數為1000股,當股票ABC價值25元買入,買入金額為2.5萬元
ABC價值27元賣出,等於是每一股賺2元,簡單的來說就是賺取差價

基本的來看,這個短期進出市場的計劃,每天看股,買入賣出
也不是每天買賣,但為了賺錢,需要不斷尋找下一個潛力股
這個些動作,日復一日,日復一日,日復一日,還是日復一日持續 一個月、半年、一年
你花了長時間在搜尋新的標的,
而這些過程就是"成本"(時間與交易成本)

工作了一年之後大家都希望可以加薪,那檢視你的短期進出投資計畫
一整年下來所獲得的報酬是否為年薪的3%呢?

當長時間下來,你的獲利真如預期一樣,擊敗通膨,甚至打敗大盤!!
如果答案"",那恭喜你今年做到了!

就像F1比賽你拿下年度積分冠軍,但不代表12個分站冠軍都是你,
這個獲勝狀態可以維持多久呢?

你將時間與金額投入越多,
當損失來臨將會越嚴重,打擊更大
股市之中,彼得 林區、索羅斯、巴菲特...等等大師,都不是進出市場的大師
也無法不斷打敗大盤,獲得高於大盤的獲利
哪有簡單看看超商的財經雜誌,就可擁有漂亮的獲利

你的閱讀、看股、選股、聽收音機 的時間..等等都是時間成本
花了這麼多的時間,若沒有足夠的獲利,就是該檢視自己的投資方式了